精雕细琢磨课堂 千锤百炼促成长
精雕细琢磨课堂 千锤百炼促成长
作者: 龚海胜 | 发布时间: 2022/11/10 | 142次浏览
精雕细琢磨课堂 千锤百炼促成长
——我校新教师参加区新教师团队调研活动
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,一堂好课需要精雕细琢,近日,为积极参与区2021-2022新教师团队第一次调研活动,我校语文组低中高段各派出骨干教师组成磨课团队,共同为我校两年内新教师——孙娜老师备课、修改、定稿。此次活动还邀请了王粉林校长作为团队导师,共同促进我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。
试上评课:整体把握教学思路
2022年11月1日早晨,孙娜老师早早来到三6班试上,执教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20课《美丽的小兴安岭》第一课时,学校语文组磨课团队一起听课、评课。
上课伊始,孙老师以秦岭、小兴安岭的图片导入新课,让学生初步感知“连绵不绝的山岭”,加深对课题的理解,齐读课题。接着,词语教学中紧扣“库”字的教学,指导生字书写,又将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归类集中出示,让学生体会课文按春夏秋冬的写作顺序。精读环节,孙老师层层深入,抓住一年四季的小兴安岭都写到了树的特点,领着学生逐步感受四季树木不同的特点。
团队评课定思路
11月1日当天下午,语文组磨课团队的老师们齐聚会议室,共同针对孙老师上午的那节课进行评课、议课,大家各抒己见。如陈赟老师认为孙老师对于课文中的词语采用一股脑儿地出示,虽然进行了“春夏秋冬”内容上的分类,但是词语的量还是太多,太杂,可以适当精简;教学设计中的说话训练和纸笔训练,目标指向性不够强,不能为了练笔而练笔。其余老师也纷纷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。
接着,团队导师王粉林校长从教学思路上给出了建设意见,他整体设计了一、二课时的教学思路为:读——指导读好课文、理——理出脉络特点、品——品味遣词造句(针对课后习题“抽”“浸”的品析)、导——当小导游介绍小兴安岭、说——迁移表达说说自己家乡的四季之美。
最终,团队老师们讨论后,建议孙娜老师可以摒弃第一课时大容量的教学,舍去精读环节,就按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,开头导入改为“小兴安岭”的资料链接,让学生初步了解“兴安岭”名字的由来是“兴国安邦之意”,中间读课文,主要借助分好类的三组词语,从“看到的”“闻到的”“听到的”等调动多种感官去理解词语,读好句子,想象脑海中的画面。
团队预想的设计是“大气磅礴”的,扎扎实实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方法,去学语文,而非为了体现老师的把握大容量课堂的能力,而牺牲掉学生的真正的语文学习,不为课文而教课文,而以课文为材料来学习语文的方法,训练语文的能力。
区级展示:团队与个人的实践反思
2022年11月2日周三上午,孙娜老师带着我校团队预想的教学设计和她自己的精心准备,来到了春风分校的阶梯教室课堂展示的现场。
正式登上讲台,孙老师教态自然,沉着冷静,按照自己思路和节奏有条不紊地展开《美丽的小兴安岭》第一课时的教学。
孙老师先是以三幅图片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,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,再顺势以“美丽”这个修饰小兴安岭的词为切入口,依次出示了课文中的三组词语,引导学生分别用眼睛去看、用耳朵听和用鼻子闻,理解词语的意思,然后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好、读懂句子描绘的画面。
在理清文章脉络的教学中,孙老师设置主问题: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?接着从第6小节中,找到能够突出“美丽”这个特点的词语,即“景色诱人”“大花园”“大宝库”,学生通过前面的朗读,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,更能从段落的设置上看出是按照“春夏秋冬”的顺序来写小兴安岭的。紧接着设置第二个问题:哪些季节对应了“景色诱人”“大花园”哪些季节对应了“大宝库”,学生再一次感受第6节与前面2至5小节的关系,明白其总结全文的作用。同时板书: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从而精准把握了整篇课文的的写作脉络。
课尾孙老师设计了小练笔,指导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理解词语、积累词语的方法,也尝试着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来写写自己学校的四季之美,可从看到的、听到的、闻到的多种角度去写。
个人反思促成长
孙娜老师:在这节课的教学中,我认真反思了自身的问题,内容含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,容量是不够的,缺少精读和品味语言的环节。说实话,精读课文对于我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,如何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“美”,体会文章表达之“妙”,需要扎实的语文素养,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华而不实。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精读课文的环节就像细雨润进学生的学习,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帮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之美,获取语言表达之秘钥。
磨课的过程充满了艰辛,但更多的是收获。在这次磨课过程中,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,团队导师王粉林校长给予我很大的帮助,他耐心地帮我分析课文,反复推敲。我从导师身上感受到他学养的丰厚和他对语文持之不懈的探究精神。
正是这样的沃土,我才能借力生长,教与学是一条很长的路,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。在以后的教学中,我会立足于自己的不足,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,听说读写的训练要扎扎实实,落地生根。
我们相信语文课堂重在不断实践与反思,尤其重在反思后的再一次实践,预设中的理想课堂总是在现实课堂中浸润,反复打磨,并得到不断回响和追问,因此,总是抱着缺憾之美。课时满满当当未必就是适合学生的课堂,孙老师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区级展示课活动,就她个人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锻炼,相信她今后会一直用心、用情经营着自己的语文课堂。
![](/Html/Templates/default/img/mini_icons_091.gif)
![](/Html/Templates/default/img/mini_icons_116.gif)